重庆市南岸区幅员面积265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7个乡镇,94个社区、54个村,常住人口87.39万人。近年来,南岸区把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充分就业区建设作为推进全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不断夯实社会和谐幸福的基础。截至目前,辖区15个街道(乡镇)全部完成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建设,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认定率分别达92.6%和100%。
一、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
南岸区围绕解决社区(村)服务群众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加强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南岸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人社、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和各街道(乡镇)为成员单位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全区上下联动、齐抓共促。二是严格标准管理。在重庆市市级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供需资源挖掘、就业信息员就业延伸服务”等认定指标,对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认定标准的,给予通报表彰,对次年及以后年度复核未达标的,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加强与财政部门协调,积极争取支持,确保每年有就业专项经费保障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工作。对认定为充分就业社区(村)的给予1.5-2万元补贴,连续复核3年,每年再给予2000元补贴。四是夯实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对失业人员做到“失业原因清、家庭情况清、就业意愿清、培训要求清、技能状况清、就业去向清”等 “六清”,提高就业服务针对性,确保全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的认定率动态稳定在90%和95%以上。
二、开展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建设
为建设充分就业区,着眼于充分就业地区建设层级的衔接,南岸区在重庆市率先探索开展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建设工作,明确“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就业率要达到96%以上、全面完成就业目标任务”等10项认定标准及具体验收程序。在建设过程中还开展了街道(乡镇)的标准化平台建设,依据“规范统一、经济实用、便民利民”原则,南岸区自提标准,按照500平方米、“四室一厅”(办公室、会议室、调解仲裁室、档案室和办事大厅)等基本配置,提供财政保障,街道(乡镇)标准化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有效提升了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截至目前,辖区15个街道(乡镇)全部推行了群众办事“全科窗口”服务模式。其中,南坪街道、海棠溪街道标准化平台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模式成为重庆市创新社会化管理样板。
三、开展充分就业区建设
南岸区从2012年启动充分就业区建设工作。在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南岸区人社系统与重庆大学合作完成充分就业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就业环境、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四个维度进行三级指标构建,确立了“调查失业率≤6.1%,法定劳动年龄内低保人员比率≤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重庆市持平,劳动者就业满意度≥80%”等18项认定指标。通过指标引领,经过3年建设,南岸区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就业结构逐年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15年,南岸区通过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验收,成为全市首个充分就业区。
2018年,南岸区在建设充分就业社区(村)、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和充分就业区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探索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工作。这不仅是践行十九大“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精神,更是主动担当,以民为本的重要体现,为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强基固本。